阅读历史 |

第473章 危难之处显身手 (第4/5页)

加入书签

有时候错过了饭点儿,他就简单的用干馍充饥。

用他的话来说,创作的条件越艰苦,他创作的灵感越是勃发。

但写了几个月的时间,因为昼夜颠倒,饥一顿、饱一顿,抽烟又抽的凶,让陆遥的身体再次亮起了黄灯。

饭量减少,体力下降,有时候累得连头也抬不起来。

由于抽烟太多,胸脯隐隐作痛,右边的眼睛发炎了,一直不见好转,但这些依旧没能阻挡他的创作。

陆遥断断续续的诉说着他过去大半年里的经历,林朝阳不禁佩服他对于创作的那种忘我的热情。

林朝阳知道放在他自己身上,他肯定是做不到的。

这天两人一直聊到了半夜。

次日一早,林朝阳开车载着陆遥一起往人民文学出版社去。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作品研讨会的举办地点被安排在了朝内大街16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会议室内举行。

林朝阳和陆遥到人文社会议室的时候,受邀前来参加研讨会的评论家已经来了大半。

对于很多不知名的作家或者名气较小的杂志、出版社来说,历来举办作品研讨会,最难邀请的就是评论家。

但今天的作品研讨会不同,首先有花城出版社牵头,其次有《文艺报》《小说评论》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响应。

最关键的是,研讨会挂的是林朝阳新作《寄生虫》的名头。

这样规格的研讨会,许多名气差一点的评论家甚至是趋之若鹜的。

因为规格高,有发布渠道,他们这些评论家参加会议的发言也很容易刊登在权威文学杂志或者是评论杂志上,等于给这些评论家也带来了名气。

这也算是文学界的一种生态。

为了今天的作品研讨会,花城出版社煞费苦心,联合了数家单位,不管是规格还是规模都成为了他们出版社近年举办研讨会的一个高峰。

出席研讨会的评论家包括中国文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燕京本地评论家以及陕西文学界赴京的评论家等多方面组成,人数多达近40人。

其中如鲍昌、谢永旺、朱寨、何西来、何镇邦、雷达、蔡葵、白烨、朱晖、王富仁、蒙万夫等人,可以说是中国当今最权威和最优秀的一批文学评论家了。

花城出版社能把这么多知名评论家聚拢到一起,除了自身的名气之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林朝阳的名气。

就连文协和《文艺报》的大力支持,也与林朝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林朝阳进了会议室后就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少不了与到场的评论家们寒暄。

“王老师,好久不见!”

林朝阳熟稔的与王富仁打了个招呼,见周围人好奇,林朝阳主动说道:“我爱人是王老师的学生。”

周围人露出恍然之色,王富仁听到这话眼底则藏了几分欣喜。

林朝阳今时今日的名气,说出这句话无形之中抬高了王富仁的身份,把他放在了师长的位子上,一下子就让他在今天众多的评论家中变得与众不同了起来。

他满面红光的跟林朝阳拉了两句家常,然后才笑容满面的坐下。

然后林朝阳又跟文协的谢永旺寒暄了几句,他是文协创研室的主任,今天来的这些人里近三分之一都是响应了他们的号召。

到了上午九点,这场被命名为“1987年中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研讨会”的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由花城出版社总编辑李士非和《小说评论》主编王愚主持。

两人一开场,先是就今天这个会议阵容感慨了一番,直言今天研讨会的阵容之强盛是近年来国内文学界少有的。

等轮到评论家们讲话时,大家的发言热情很高,一上来就把讨论的焦点锁定在了《寄生虫》这部小说的身上。

大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聊了一个多小时,始终没人探讨《平凡的世界》,这样的情况让陆遥的表情略显尴尬。

尽管之前大半年坎坷的发表经历和发表后的反响已经让陆遥对今天的研讨会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面对这样无人问津的窘况,他还是感到了一丝悲凉。

见此情景,主持会议的王愚主动将话题引到了《平凡的世界》上面。

相比于讨论《寄生虫》时的热情,大家对于《平凡的世界》的反应要冷淡了很多。

只有雷达、白桦、朱寨等几位评论家主动发言评价了一番,但这些人的评价却让陆遥根本乐观不起来。

除了朱寨和蔡葵两位对《平凡的世界》做出了正面评价之外,其余人的评价都不算友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